大樹文史劄記(第二集)目錄
《序》
擁抱咱鄉土 敢寫敢拍∕柯武村……………………………………… 4
《內文》
愛上舊鐵橋 靜謐晨曦∕柯武村……………………………………… 6
珍愛黃目樹 自然寶物∕柯武村……………………………………… 12
養豬的印象 難得體驗∕柯武村……………………………………… 16
國小糾察隊 義工首站∕柯武村……………………………………… 20
龍目好地理 洪家古厝∕康飛西……………………………………… 22
有橋的風景 心靈通關∕鄭勝揚……………………………………… 24
寧靜詮釋空 氣韻生動∕鄭勝揚……………………………………… 26
討厭紫膠蟲 珍貴染材∕周清河……………………………………… 28
興田五聚落 各具特色∕周清河……………………………………… 32
公館仔蔡仔 高人一等∕劉己玄……………………………………… 42
龍目編門號 饒富趣味∕劉己玄……………………………………… 43
文化院現址 曾是兵營∕劉己玄……………………………………… 45
簷內三姓氏 結緣親戚∕邱莉雅……………………………………… 47
大樹出鳳荔 故鄉美味∕王明瑞……………………………………… 51
戀戀瓦窯情 裙襬搖搖∕陳金春……………………………………… 55
曹謹留功德 正德厚生∕黃淑芬……………………………………… 58
舊鐵橋基座 暗藏玄機∕余秀翠……………………………………… 61
興田五聚落 各具特色
文˙ 攝影 ◎ 周清河
大樹區興田里舊名「田寮仔」,相傳先民於道光年間,由福建漳州及靖安等地遷入。初期為開墾時方便,於其地建築茅寮,遂以「田寮仔」為名,後因種植麻竹筍而聞名,又稱為「麻竹園寮」。居民多屬閩籍,以務農為主。
本里北接統嶺里,西鄰大社區,南連三和里、溪埔里,東臨高屏溪。
里境東側有狹長沖積平原,以興田堤防與高屏溪行水區相隔,西側則有大樹區境最高的生仙坑山(259 公尺)。全里面積12.9 平方公里,為大樹區面積最大的里,目前全里境內包括:仙坑、麻竹園、田寮仔、興化廍山頂、新興等五個聚落。
本里光復後本屬「統嶺村」,民國42 年因人口增加而與統嶺分村改名為「興田村」。因里境最大的兩個聚落為「田寮仔」與「興化廍山頂」,加上「興」字有「興盛繁榮」之意,故命名為「興田村」。
其後因應縣市合併,改名為「興田里」。
茲誌興田里各聚落與公廟沿革與現況如后:
一、仙坑
(一)
仙坑地名源於「生仙坑山」,海拔高259 公尺,為大樹鄉境內最高之處。其舊地名因讀音而異;雍正中葉臺灣輿圖寫作「生仙坑」,乾隆29 年 (1764)《重修鳳山縣志》載成「仙坑」,光緒20 年(1894)《鳳山縣采訪冊》植為「昇仙坑」、「昇仙坑山頂」、「昇仙坑溝」。(盧德嘉,1993:6)仙坑的地名由來有三:
其一,相傳此區住有十八位各有癖好之人,如愛賭博的人稱為「賭博仙」、嗜酒之人稱為「喝酒仙」、會看風水之人稱為「地理仙」。
其二,生仙坑山地勢高聳、視野廣闊,自古以來即深藏各類奇人,因此稱仙人稱為「唬爛仙」…等,當地居民稱為「十八仙」,而此地就稱為仙坑。
其三,「仙」即「鉎」,銹也,因本區地質屬堆積層的紅棕壤,坑中遇雨時,泥土被雨水沖刷後,呈現出像生銹的顏色,因而得名。
仙坑聚落位於台21 線與埔橋向西彎入,沿仙坑坑溝旁的興田路深入即可到達,屬興田里第5 鄰。
居民以陳姓居多,約佔一半;其次為林姓、鄭姓。
根據田野調查,仙坑清代為屏東里港、九如前往台南府城的路徑之一,各式商店林立,居民多以商業維生,日治末期尚有七十多戶,但後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目前只剩十五戶。
(二)
崑龍宮為仙坑的庄頭公廟,民國63 年(1974 年)完工落成。
主祀觀音菩薩與池府王爺,陪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二、麻竹園
(一)
本聚落地名來源說法有二:其一,相傳早期拓墾者至此地見到許多麻竹而得名;其二,早期拓墾者在此地栽種麻竹而得名。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均是因當地常見的植物命名。
據明治38 年(1905 年)《臺灣堡圖》中標示有「麻竹園」聚落此一地名,且聚落規模與「田寮仔」差不多。但有學者懷疑「麻竹園」為《鳳山縣采訪冊》中的「嘉興莊」。另根據田調,目前麻竹園定居的居民,大多是在日治中期,從下淡水溪沖毀的「竹圍仔」遷來,為黃、林、陳、尹、許、尤姓等50 多戶所組成的村落。「麻竹園」為今佛光山入口處的聚落,
位於田寮仔的北側,屬興田里第10 至12 鄰。
(二)
崑崙宮為麻竹園庄頭公廟,主祀池府王爺,相傳由開墾麻竹園的徐先祖(人稱「田主公」),於明末清初鄭成功開台年間,護分靈金身渡台,定居麻竹園大旗尾仔,在大樹丘陵山腳下建立公厝奉祀,民國83 年(1994 年)重建今貌。副祀天上聖母、五王、太子爺,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三、田寮仔
(一)
相傳始墾者在田中央搭起一間「寮仔」,後來遷入者便稱此地為「田寮」,但為了與田寮鄉的「田寮」有所區別,當地人認為自已聚落規模較小而謙稱為「田寮仔」。
根據田調,本地最早為屏東阿里港張姓族人的土地,張員將女兒許配給何姓,原居於殺人坑口附近,後因腹地狹小才又向東遷出至本部落;陳姓族人原居於「統嶺坑口」,曾、趙兩姓原居「竹圍仔」,均是因日治中期下淡水溪氾濫沖毀原聚落而遷至本地;吳姓則較晚抵達,是從檨仔腳遷入。
「田寮仔」位於省道台21 線西側,佛光山以南約1 公里處,包含興田里第6 至9 鄰,約110 戶。
(二)
保隆宮為田寮仔庄頭公廟,原址在興田國小附近,後因失火並被徵為講習所,神明便一直隨爐主奉祀,直到民國83 年(1994 年)才在現址建廟。
保隆宮主祀溫府千歲及普庵祖師,溫府千歲金身為本庄人士至打狗請回奉祀,日治時期庄民將神像藏於舊廟,殺人坑事件平息後,本庄庄民何直將其請回奉祀;普庵祖師原為張家弟子自屏東莊萬甲請回奉祀之私佛,於民國43 年獻出。陪祀中壇元帥與福德正神。
四、興化廍山頂
(一)
「興化廍」意為「興化人的糖廠」,「興化」為福建省「興化府」的簡稱。
然而於田調過程中,並無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居民來自福建省「興化府」「興化縣」,當地居民亦謂不見過去有舊式糖廠的遺跡。前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羅景川老師則認為「興化」兩字隱含「漢興夷亡」之意。
由溪埔里的「興化廍」沿產業道路西行登上山頂高地,此聚落稱為「興化廍山頂」,受限於地形,聚落可分為三大區塊,分屬興田里第1 至3 鄰,目前約有50 戶人家。興化廍山頂最早為莊姓居民墾殖,莊姓原鄉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烏石保,佔聚落總人教約九成,李姓居民較晚遷入。
目前仍留有一保存完整的「興化廍山頂莊家古厝」,與「姑婆寮山頂莊家古厝」同為大樹鄉境內重要的古蹟文物。
(二)
祐聖宮為興化廍山頂的庄頭公廟,為一新建之廟宇,於民國89 年完工,主祀保生大帝,陪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五、新興
(一)
聚落庄民原居住於「崎腳」,由於它地理位置特殊,在軍事用途考量下,土地被被徵收設立兵工廠,遂於民國54 年集體遷徙至溪埔聚落北邊的高145 鄉道兩旁現址,因其為一新遷來的聚落,故稱「新興」。
本聚落屬興田里第4鄰,約40 戶,居民以陳姓為主。
(二)
福德祠為「新興」聚落的庄頭廟,新興居民原屬竹腳厝大道公廟(今稱「保興宮」)的祭祀圈,遷居新興後,因路途遙遠,於是另行興建公厝供聚落居民就近奉祀,民國86 年重修為今貌。
主祀福德正神。
討厭紫膠蟲 珍貴染材
文˙ 攝影 ◎ 周清河
紫膠蟲,對於種植荔枝、龍眼的果農而言,它是害蟲,必除之而後快。
因此,在現代的果園裡很難得會發現,除非是疏於管理。另一個原因則是,現在的「玉荷包」荔枝為了方便管理,於每年採收完成後,均需經過修枝剪葉矮化處理,不像「黑葉」荔枝之任其自由生長。
紫膠蟲雖然果農討厭它,但在天然染色中,它卻是一相當珍貴的染材。
自然界中屬動物性的染材其實不多,而寄生在荔枝、龍眼上的膠蟲,所分泌的蟲膠(紫膠)則是一極佳的紅色染材。
其堅牢度,遠勝於蘇木,更由於它取材不易,所以彌足珍貴。
膠蟲原屬有用昆蟲,因其分泌的蟲膠為漆膠工業的原料。台灣在日據時代,日本人於1940 年自泰國引進飼育成功。1945 年以前,蟲膠是很重要的產業,蟲膠可以用來製造染料、胭脂、口紅化粧品,工業上作塗漆、電器絕緣體、防銹劑等多種用途。像台灣早期的洋干漆、黑膠唱片就是用蟲膠為原料做成的。
但1945 年以後,化學合成塑膠工業發達,天然蟲膠失去競爭力欠缺經濟實用價值而被淘汰,以致於膠蟲被忽視而棄置田間,經多年的田間自然繁殖,遂成為國內多種果樹、行道樹、觀賞花木等植物之害蟲。
膠蟲寄生危害植株時,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枝條之樹皮組織,吸取養液,並分泌紅色膠質及白色臘質物,附著於樹皮上,致被害枝條上的葉片變黃掉落而成枯枝。
枝條上成串的腫瘤膠狀物,是膠蟲吸食和消化樹汁後的分泌物凝結乾燥後的產物,內含蟲膠樹脂、臘及色素。
膠蟲的成蟲雌雄不同,雌性蟲為圓形或橢圓形,蟲體藏於自已分泌的橢圓形的蟲膠中,將腫狀蟲膠剝開,可見雌蟲呈赤紅色囊狀。
萃取紫膠蟲色素時,要先收集枝幹上的蟲膠,篩選除去雜質後加水攪拌漂洗,然後再放入陶缽,以酸性熱水萃取方式分次萃取色素,步驟重覆至紫膠溶出物呈淡褐色止。
應用紫膠進行染色時,對於酸鹼的要求很重要,由於紫膠色素在鹼性條件下其穩定性差,因此染色時需維持在酸性狀態下,才能穩定地保持其顏色。
珍愛黃目樹 自然寶物
文˙ 攝影 ◎ 柯武村
十六年前,荔枝園的園邊有一棵綠葉青樹,外貌像極龍眼樹,長出的果實又像龍眼,直到有一天才被三叔公認出來,它就是古早人的智
慧、大自然的寶物,有「萬用清潔劑」美稱的天然植物-黃目樹。
原來黃目樹會開花結果,其子看起來就像龍眼,成熟後會慢慢乾掉,將它敲破,用手掌搓揉就有泡沫跑出來,這是最天然、最環保、用
途最廣的清潔劑。
現在踏進超商,可以看到林林總總的清潔用品,有時還猶豫著要選那種品牌。
在以前沒有洗衣粉、肥皂的年代,黃目子就是最好的清潔劑。當然,隨著時代進步,黃目樹已逐漸被淡忘,見過黃目子的人愈來愈少。
當年發現黃目樹時,電腦使用尚不普遍。如今Google 一下,就能在『高縣農訊84 期』中查到,黃目樹 是屬於無患子科,一般稱為「無
患樹」,其果實無患子,又有黃目子、木患子、菩提子、肥珠子、油珠子、皮皂子、洗手果、假龍眼、鬼見愁等別稱。
黃目樹的樹葉在冬天會轉變成金黃色,我們南部稱為「黃目子」;因外觀形似龍眼,而被苗栗一帶民眾稱為「假龍眼」。
黃目子栽培歷史極為悠久,最早見載於先秦古籍《山海經》:「秩周之山,其木多桓。」晉郭璞注云:「葉似柳,皮黃不錯。子似楝,著酒中飲之,辟惡氣,浣衣去垢,核堅正黑。即此也。」文中「桓」即今無患子,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曰:「桓、患字,聲訛也。」這正說明「患」字乃是「桓」字的訛音。
古人相信用黃目子的木材製成的木棒可以鎮煞驅邪,故有「無患」之名,本草綱目稱為「鬼見愁」,據說係由於古時有個神巫,能使用符咒召鬼,再以無患子樹的株幹製成木棒,來制壓鬼魅、驅邪,具有避邪的功能,道士作法之木劍等法器,也必用無患木製成,即與此典故有關,如晉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寶眊,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木為棒,棒殺之。
經典中也記載,如要滅除煩惱,消滅煩惱障、報障的人,應以無患子(木患子、菩提子)的果實穿成108 顆念珠,經常隨身攜帶。
「台灣府誌」稱無患樹為「黃目樹」,形容其果實「色黃皮皺,用以幹衣,功同皂角。」如果把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 早期先民用它來搗衣,據說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黃目子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會被染黃,如果用來搓洗頭髮,卻可常保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黃目子除了含有皂素外還含有油脂,洗滌器物後會產生光澤,因此珠寶界至今仍用來清洗首飾。
園邊那棵黃目樹原本默默無聞、孤孤單單的不受人眷戀,自從被三叔公發現後,八十五年我在「台灣時報」發表《黃目樹》一文,竟然聲名大噪,尤其自由時報蔡清華記者又以「大樹鄉最後一棵黃目樹復活」加以報導,當年吸引了好多民眾前來佇足觀看,順便回憶過去艱苦吃蕃薯簽的歲月。
隔年的高雄縣全國文藝季「環保大樹,大河戀」,是全國第一個結合環保、人文的活動,在鄉公所召開活動發表會時,我還特地介紹黃目樹給與會貴賓認識,余政憲縣長好奇地在現場也搓揉一番。
當時我突發奇想,若能大量栽種黃目樹,並用現代科技萃取其清潔元素,黃目樹風華一定能再現,但想法如反掌折枝之易,在執行上卻是知易行難。
合成清潔劑普及後,黃目子失去利用價值,黃目樹已被砍伐殆盡。
但在我為文發表黃目子這種天然無害的洗潔劑幾年之後,國內真的興起使用無患子有皂、洗髮精、沐浴乳的風潮,因黃目子來自天然植物,未添加人工合成化學發泡劑,無色無味,不會汙染大自然環境,是最合乎環保要求的清潔劑,據報導台南及及苗栗均積極推廣無患子種植及加工事業。
現代人格外講究清潔衛生,但再多的清潔用品卻洗不淨貪婪的人心,反而造成更多的污染。
看到黃目樹,再想想我們被汙染的周遭環境,內心真的是忿忿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