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點篇)尚「黑」行業燒火炭

文∕圖 柯武村

 

Book_T75

木炭窯

  經過大樹縣道186-32 公里處,就可以聞到柴燒味,沒錯,這裡就是木炭窯。

  走進木炭窯,可以聞到濃濃焦炭味,夾雜著頗富傳統的鄉土情感。大家只參觀三和瓦窯,卻不知本區有「雙窯」,就是「瓦窯」與「木炭窯」。

Book_T76

  民國六十八年至七十三年是大樹區炭窯業的全盛時期,當時有十七位業者,全部加起來超過一百八十窯以上。較大的窯可裝四萬台斤的木柴,能燒出八千台斤的木炭。冬天木炭用量激增,一天要出十窯的木炭,約六萬台斤銷往各地,那時候大樹區生產的木炭量,約佔全省的百分之六十。

  早期只要有山場,就有木炭窯,要看到木炭窯並不難。因為山場的樹木砍完木炭窯不能遷移,放著荒廢非常可惜,加上燒好的木炭從山區送到各地銷售,費力又費時,搬運過程中很容易壓碎,所以木炭窯慢慢往大樹區集中,尤其大樹區有茂盛的樹木,交通便利,利於運輸,木炭窯愈建愈多,也造就大樹區這門曾經輝煌過的獨特產業:燒火炭。

台灣燒火炭功夫 已六七十年歷史
Book_T77

  根據在大樹區從事木炭業已三代的葉敏爵先生所說,台灣燒火炭這門功夫,最早是唐山師父到台中傳授,至今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了。

  木炭窯的底層是用大塊士角磚砌起來,窯頂則用沒燒過的小塊土角磚鋪上,據說窯內可達攝氏八百度以上,窯頂若不用生的土角磚,木炭窯會燒壞的。

 

  木炭窯上方用鐵皮或瓦片蓋遮雨棚,否則窯頂不堪雨水侵蝕會塌陷。每座木炭窯留有一個窯門,入窯出窯都從這扇窯門,旁邊有一個較小的灶孔通到窯內頂瑞,是燒柴火用的,另外有一支通窯底的煙囪,燒柴火產生的煙都從這裡抽出。

  送進窯裡的木柴要一支一支緊靠直豎著,然後將窯門封好,再從灶孔燒柴火,待火勢攻到窯頂,木柴會從頂端開始往下悶燒。窯頂木柴著火就叫『發窯』,木柴著火尚未穩定這段期間,灶孔必須加柴,柴火不能滅。從灶孔燒柴火到發窯穩定要一天的時間,乾的木柴發窯會快些。

  葉敏爵先生十幾歲就跟隨父親燒火炭,有次偷懶,誤了加柴火的時間,後來趕緊補上,以為父親不知道,誰知經驗老道的父親一眼就瞧出端倪,原來觀看煙囪冒出來的煙就可以知道窯內木柴燃燒的程度,或者摸窯門的溫度也可以知道。

Book_T78

  當窯內木柴燒到根底就可以準備「封窯」了,將煙囪拆掉,缺口用土補緊,灶孔也要封閉,稍有不慎,窯內的木柴就會燒成支離破碎的木炭。

  木柴在窯內悶燒是屬於「陰火」,木柴燒成木炭還可以再度燃燒,而木柴暴露在空間燃燒是屬於「陽火」,會把木柴燒成灰燼,沒有使用價值。

  早期木柴來源,除了鄉內的以外,還有屏東恆春、南州、枋寮……甚至還有遠從台東送來的。相思樹是炭窯業的最愛,烘烤時用相思木炭最理想,燃燒時煙少,不會爆裂,火力持久,灰燼也少,但相思樹有限,像荔枝樹、龍眼樹、九芎、蒲羌……及其它雜木也照燒。目前所燒的木柴大部分是荔枝樹,區內種有二千一百多公頃的荔枝園,每年要砍伐過於茂盛的樹枝,或除掉改種鳳梨,這些木柴就可以送到木炭窯燒成木炭。

 

Book_T79

大樹僅剩兩家 曾經沒落現又活絡

  自從二十七年前開放木炭進口,有來自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木炭,使得炭窯業受到重挫,現在大樹區僅存兩家堅守火炭窯。其中以梁義明佔地六百坪最多,有三十多座窯仍在生產。木炭業曾遭液化氣、進口炭競爭而沒落,但隨著燒烤、火鍋、水質淨化及除濕業興起,現在又活絡起來。

  將木炭送進窯裡燒成木炭要七至十天左右,等待窯內溫度降下來,又要花一個星期,冬天降溫快,夏天降溫慢。等窯內溫度降下來就可以「出窯」,白天進出炭窯非常悶熱,所以出窯都會選在清晨四、五點涼爽的時候,看他們出窯,才深深體會「燒火炭」是大樹區內最「黑」的行業。

  大樹區炭窯業走過興盛與衰落,或許有一天燒火炭這個行業會消失在大家的記憶裡。現在政府為了防止民眾買來「燒炭自殺」,也有可能木炭會變成「管制品」,這些是蓽路藍縷、堅苦卓絕的先民所始料未及的!

  不過參觀木炭窯時,也要來場生命教育,除了關心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外,也要多想一分鐘,你的人生真的會不一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