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點篇)曹公圳頭舊水門遺址

文∕圖 柯武村

 

Book_T32

  大家聽過曹公的史蹟,也知道鳳山區有曹公廟、曹公路及曹公國小,卻有許多鄉親不知道曹公圳頭,就位於北屬大樹、南屬大寮兩區的交界處。

  曹公圳頭的制水門,仍靜靜地默守在九曲堂廢置的人造橋旁。

  西元1839 年所立的「曹公圳」碑完好如初,乃花崗石橫額,長三點五尺,寬二尺,中間陰刻「曹公圳」三個大字,右上方刻小字「道光己亥年臘月日刻」,左下方落款小字「五里總理甲首等仝立」。

  西元1888 年「重修曹公圳」碑,也是花崗石橫額,嵌於「曹公圳」碑下方,碑體長、寬面積較「曹公圳」碑略小,長三尺,寬二尺,間淺刻「重修曹公圳」五個大字,字體沒有「曹公圳」碑雄渾有力。右上方刻一行小字「光緒拾參年拾乙月日修」,左下方落款小字「總理林際時甲首業者仝立」。

  光緒年間重修之曹公舊圳制水門為五座圓拱門,進水孔前端設有船形座墩。日治時期,曹公圳重修,另設鋼筋水泥閘門,與舊水門並存,其檜木制水板尚存。

  曹謹,字懷樸,原籍中國河南省河內,一八三六年(清道光十六年)曹謹被派到福建省掌管閩縣縣務,正好碰上大旱災。依照閩縣的習俗,遇到旱災時,全縣大小官吏都必須半跪半走地到山上迎湖神祈雨。

  曹謹無法苟同這種愚昧做法,堅持不按習俗行事。他認為平常不做好水利工程,臨時才來祭神求雨,根本是徒勞無功。

 

Book_T34

勘查水源嘆前人 決定引水利萬民

  道光十七年,曹謹接任鳳山縣令,勘查下淡水溪水源時,站在岸邊不禁慨嘆:「是造物者置之以待人經營,奈何前人置之而不理,毋乃暴殄天物歟!」因而決定引下淡水溪,灌溉當時境內農田,為大高雄平原,奠下百年基業。五年內先後建設曹公舊圳和新圳,舊圳水門在下方,俗稱「五孔涵」,新圳在上方,俗稱「三孔涵」,兩圳相差三百公尺。

  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水圳開鑿完成,從下淡水溪畔的九曲塘(現大樹區的九曲堂)開始築堤設閘,引下淡水溪水,利用地形高低,讓溪水從上游高處往下流,共設四十四條圳道,總長有一百八十二里,灌溉面積遍及今高雄縣市南部所屬的十幾個鄉鎮市區,共三萬一千五百多畝農地,每年增收的稻穀多達十五萬六千六百多石。

  曹公圳建好沒幾年,鳳山縣又發生嚴重的旱災,曹公圳的水已不敷使用。曹謹當時已奉調擔任淡水廳海防同知,在得知狀況之後,趕緊協商鳳山縣的貢生鄭蘭、附生鄭宣治等前去說服一些地主和墾戶出資開鑿新圳,而新圳開鑿期間,曹謹仍然時時關切新圳的進度。

一八四四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新圳工程完成,自此以後,鳳山縣便罕見旱災侵襲,得到灌溉之利的田地也更多了。當地居民為了表示不忘曹謹的恩德,於是稱新圳為「曹公新圳」,原本的水圳則稱為「曹公舊圳」。

 

解飢荒盜賊匿跡 知府特命名立碑

Book_T36

  不僅解決旱災帶來的饑荒,更使百姓生活逐漸富裕安定,盜賊逐漸絕跡,吸引許多移民在現在的大寮,大樹、鳥松、鳳山、林園、小港、前鎮、左營、楠梓、三民等地開墾,使得鳳山縣成為清朝時期台灣的魚米之鄉,迄日據時代及光復以後,曹公圳仍然是高雄農田水利會的主要灌渠,物阜民豐,造就今日高雄縣市繁榮的基礎。

  當時台灣知府熊一本實地勘察,對水圳的建造十分嘉許,認為曹謹的功勞甚大,乃將水圳命名為「曹公圳」,並予以立碑紀念。曹公圳完成迄今一百七十四年,曹公名垂鳳邑,農民愛戴之心猶在。知府熊一本在「曹公圳記」碑文開頭,為曹公下了最好的註解:「是故,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又不如得賢吏一也。」

  曹謹任淡水廳同知時,對防禦英艦犯台、緝獲海寇、平息漳泉械鬥著有功續之外,針對淡水民風,在任五年之內,興文教,崇實學,刊孝經、設鄉塾、詣明倫堂宣講聖學。並捐俸銀,協助淡水「學海書院」早日完工,淡水文風因而大盛。

  一八四五年( 清道光二十五年),心灰意冷的曹謹,看不慣腐敗的官場,以生病為由辭官返鄉。臨行時,五年前鳳山縣數千名百姓送行的場面,在淡水廳再度重演。曹謹以一名地方父母官的身分,同時得到台灣南部、北部人民的愛戴與敬仰,真的是空前絕後。

 

縣府要拆舊圳頭 幸羅景川等阻止

  二OO一年高雄縣政府水利單位,為治理九曲堂地區水患,規劃一條「湖底溝」排洪道,約五十公尺的出口水道,正好選在「曹公圳」舊圳頭的廢棄圳道與舊水門入口,因「湖底溝排洪工程」,要將歷史古蹟曹公圳頭夷為平地,作為「湖底溝」排洪道的出口,還好當年有大樹文史工作室羅景川老師及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鄭溫乾老師等極力奔走請願之下,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九日,高雄縣政府正式公告「曹公圳舊圳頭」為歷史建築,才能保留具有文化價值的鄉土活教材曹公圳舊水門。

 

飲水思源緬曹公 亙古不變勤愛民

  學校老師教學生做人要「飲水思源」,那麼曹公圳就是最好的教材。

  大家不妨從舊鐵橋志工小站騎單車,沿著景色舒暢的高屏溪畔,騎到曹公圳頭,站在五孔水門上方的平台,也就是一百七十五年前曹公所站的位置,緬懷為官清廉、勤政愛民的曹公,想像當年他要調往淡水廳,要離開鳳山縣之際,為何地方父老不捨地攀住車轅哭泣,據說有多達數千人前來送行。

  曹公本名曹瑾,直到中年才改為曹謹,藉著改名「謹」字,警惕自己處事隨時要謹言慎行。誰說「做官若清廉,吃飯就要攪鹽」?站在曹公圳頭,吹著高屏溪畔亙古不變的風,您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從以下這兩首詩,就能印證當年曹公臨危授命,任重道遠興建曹公圳,早已名垂千古:

  清朝台灣府學教諭劉家謀詠「曹公圳」詩:

  誰興水利濟瀛東,旱潦應資蓄洩功;

  溉遍陂田三萬畝,至今遺圳說曹公。

  鳳山縣生員謝苹香「鳳山竹枝詞」云:

  新陂水與舊陂通,終歲無憂旱潦逢;

  種得水田三百頃,家家雞黍拜曹公。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