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點篇)三和瓦窯讓窯藝生姿

文∕劉己玄

Book_T23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曾說過:「只有夕陽工業,沒有夕陽經理人。」

  因此,企業遭遇經營瓶頸時,能救就救,所以,要找「切入點」,有企業主採取「斷尾求生」的「鋸箭法」策略,也有企業主先將企業轉型,再立足,摒棄「拋棄理論」,尋求「老店新生」,為傳統產業找出一條活路。

  「三和瓦窯」第四代經營者李俊宏,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 年〉接手管理後,轉換觀念,讓行將消失的紅瓦窯,重新找到新生命。

  李俊宏受訪時說,「三和瓦窯」是其曾祖父李意,於日治大正七年購自屏東海豐許安然先生經營的「順安煉瓦廠」,之後易名。

  李俊宏說,伯公李玉柱接手時,是經營紅瓦的傳統建材,銷售民間翻修「厝頂」,盛極一時。約略民國六十年,石棉瓦盛行,「紅厝瓦」首度遭到衝擊,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之後,「紅厝瓦」再遭嚴重衝擊,使用急速銳減,被加強磚造的建築工法取代。

  這時,紅瓦以被「認知」為「夕陽產業」。

Book_T24已呈夕陽產業 走不出去唯有關門

  李俊宏接手「三和瓦窯」前,事實上,已參與瓦窯生產工作十五年,深知:如果不走出去,唯有關門一途。

  他將想法告訴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藉以激發創意,決定還是不放棄傳統的模式。

  何其有幸,與因緣際會,他搭上了政府積極推動修復、翻修古蹟、古厝的熱潮,包括:金門古厝及許多三合院。「紅厝瓦」看到了新的生命。

  李俊宏除了接受古蹟、廟宇的訂單外,也讓原本屬大建築的磚瓦,搖身變成可以進入生活的藝術品,讓窯藝生姿。

  例如:以前的大厝磚雕,非常漂亮,只有大富人家在欣賞,如果任由沒落, 李俊宏認為「真無彩」,於是,轉換觀念,朝「民藝」生活化路線嘗試。

  李俊宏是學商的,坦承不懂美術,不具「美感」,更不懂得欣賞。他透過朋友「教導」如何欣賞,配合略懂的行銷,為「三和瓦窯」的再生催生。

  「鰲魚」,是第一件「試驗品」,結果獲得迴響,之後繼續推出古早飼豬放飼料的「豬槽」,以及與陶藝大師林昭地老師合作推出民藝作品「甕」、陶椅、六角椅、媽媽的筷子籠等,又是出乎意料的佳評。

Book_T25

 

轉型陶藝創作 與林昭地老師合作

  而林昭地老師與三和瓦窯雙方合作之後,燒窯師傅們也逐漸轉型為陶藝創作,積極發展新一代的文化產業。

Book_T28

  「延續(傳統)生命就須再創新」,李俊宏深信不疑,除了產業的創新開發,「人」也需要有生命的傳承,否則,就只有消失一途。

  高雄市政府經發局為發揚高雄窯藝的文創軟實力,去年〈2011年〉舉辦「南方窯業模型創新賽,選出十件優秀作品,要協助窯藝業者走出高雄。評審結果,「三和瓦窯」的「雄鎮北門—磚質文鎮」,獲得入選。

 

 

Book_T30

高雄最土行業 堅持傻勁死裡陶生

  「燒磚弄瓦,不是我的工作,而是為傳統燃燒新熱度。」李俊宏在「三和瓦窯」的文宣明信片中,做了如此的詮釋。

  隨著產業結構轉變,高雄市三民區「中都窯磚廠」,已於九年前劃下句點,目前高雄的窯業主要分布於大樹、美濃、旗津等地,約有二十家,培養出知名的美濃窯、旗津窯、三和瓦窯,努力延續這「最土的行業」。

  「用熱情把老磚瓦燒出新長相。」

  管理學者常說,要創新、創意,才能創「異」,進而創「益」。

  曾經被形容是「跑到熱死人瓦窯裡工作的傻子」,以及持疑為何「回到祖父手中沒人要做的夕陽工業」,李俊宏沒有後悔。

  「這是我做過最有意義的工作」,李俊宏語氣堅定的說。

 

只因為:他讓死氣沉沉,快要消失的紅瓦窯,死裡「陶」生!

  三合瓦窯轉型,朝「休閒、產業、文化、教育」多型態發展,創造瓦窯業新生命。地址在高雄縣大樹鄉竹寮路94-1 號,沿著「台21 線」公路,經過高屏舊鐵橋時就可看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