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田五聚落 各具特色

文˙ 攝影 ◎ 周清河

大樹區興田里舊名「田寮仔」,相傳先民於道光年間,由福建漳州及靖安等地遷入。初期為開墾時方便,於其地建築茅寮,遂以「田寮仔」為名,後因種植麻竹筍而聞名,又稱為「麻竹園寮」。居民多屬閩籍,以務農為主。

本里北接統嶺里,西鄰大社區,南連三和里、溪埔里,東臨高屏溪。

里境東側有狹長沖積平原,以興田堤防與高屏溪行水區相隔,西側則有大樹區境最高的生仙坑山(259 公尺)。全里面積12.9 平方公里,為大樹區面積最大的里,目前全里境內包括:仙坑、麻竹園、田寮仔、興化廍山頂、新興等五個聚落。

本里光復後本屬「統嶺村」,民國42 年因人口增加而與統嶺分村改名為「興田村」。因里境最大的兩個聚落為「田寮仔」與「興化廍山頂」,加上「興」字有「興盛繁榮」之意,故命名為「興田村」。

其後因應縣市合併,改名為「興田里」。

茲誌興田里各聚落與公廟沿革與現況如后:

仙坑百年老龍眼樹

一、仙坑

(一)

仙坑地名源於「生仙坑山」,海拔高259 公尺,為大樹鄉境內最高之處。其舊地名因讀音而異;雍正中葉臺灣輿圖寫作「生仙坑」,乾隆29 年 (1764)《重修鳳山縣志》載成「仙坑」,光緒20 年(1894)《鳳山縣采訪冊》植為「昇仙坑」、「昇仙坑山頂」、「昇仙坑溝」。(盧德嘉,1993:6)仙坑的地名由來有三:

其一,相傳此區住有十八位各有癖好之人,如愛賭博的人稱為「賭博仙」、嗜酒之人稱為「喝酒仙」、會看風水之人稱為「地理仙」。

其二,生仙坑山地勢高聳、視野廣闊,自古以來即深藏各類奇人,因此稱仙人稱為「唬爛仙」…等,當地居民稱為「十八仙」,而此地就稱為仙坑。

其三,「仙」即「鉎」,銹也,因本區地質屬堆積層的紅棕壤,坑中遇雨時,泥土被雨水沖刷後,呈現出像生銹的顏色,因而得名。

仙坑聚落位於台21 線與埔橋向西彎入,沿仙坑坑溝旁的興田路深入即可到達,屬興田里第5 鄰。

居民以陳姓居多,約佔一半;其次為林姓、鄭姓。

根據田野調查,仙坑清代為屏東里港、九如前往台南府城的路徑之一,各式商店林立,居民多以商業維生,日治末期尚有七十多戶,但後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目前只剩十五戶。

(二)

崑龍宮為仙坑的庄頭公廟,民國63 年(1974 年)完工落成。

主祀觀音菩薩與池府王爺,陪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崑龍宮精美的彩繪一景

崑龍宮廟貌

二、麻竹園

(一)

本聚落地名來源說法有二:其一,相傳早期拓墾者至此地見到許多麻竹而得名;其二,早期拓墾者在此地栽種麻竹而得名。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均是因當地常見的植物命名。

據明治38 年(1905 年)《臺灣堡圖》中標示有「麻竹園」聚落此一地名,且聚落規模與「田寮仔」差不多。但有學者懷疑「麻竹園」為《鳳山縣采訪冊》中的「嘉興莊」。另根據田調,目前麻竹園定居的居民,大多是在日治中期,從下淡水溪沖毀的「竹圍仔」遷來,為黃、林、陳、尹、許、尤姓等50 多戶所組成的村落。「麻竹園」為今佛光山入口處的聚落,

位於田寮仔的北側,屬興田里第10 至12 鄰。

(二)

崑崙宮為麻竹園庄頭公廟,主祀池府王爺,相傳由開墾麻竹園的徐先祖(人稱「田主公」),於明末清初鄭成功開台年間,護分靈金身渡台,定居麻竹園大旗尾仔,在大樹丘陵山腳下建立公厝奉祀,民國83 年(1994 年)重建今貌。副祀天上聖母、五王、太子爺,陪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開墾麻竹園的徐先祖(田主公)

巍峨的崑崙宮

三、田寮仔

(一)

相傳始墾者在田中央搭起一間「寮仔」,後來遷入者便稱此地為「田寮」,但為了與田寮鄉的「田寮」有所區別,當地人認為自已聚落規模較小而謙稱為「田寮仔」。

根據田調,本地最早為屏東阿里港張姓族人的土地,張員將女兒許配給何姓,原居於殺人坑口附近,後因腹地狹小才又向東遷出至本部落;陳姓族人原居於「統嶺坑口」,曾、趙兩姓原居「竹圍仔」,均是因日治中期下淡水溪氾濫沖毀原聚落而遷至本地;吳姓則較晚抵達,是從檨仔腳遷入。

「田寮仔」位於省道台21 線西側,佛光山以南約1 公里處,包含興田里第6 至9 鄰,約110 戶。

(二)

保隆宮為田寮仔庄頭公廟,原址在興田國小附近,後因失火並被徵為講習所,神明便一直隨爐主奉祀,直到民國83 年(1994 年)才在現址建廟。

保隆宮主祀溫府千歲及普庵祖師,溫府千歲金身為本庄人士至打狗請回奉祀,日治時期庄民將神像藏於舊廟,殺人坑事件平息後,本庄庄民何直將其請回奉祀;普庵祖師原為張家弟子自屏東莊萬甲請回奉祀之私佛,於民國43 年獻出。陪祀中壇元帥與福德正神。

保隆宮巍峨外貌

主祀溫府千歲及普庵祖師

四、興化廍山頂

(一)

「興化廍」意為「興化人的糖廠」,「興化」為福建省「興化府」的簡稱。

然而於田調過程中,並無找到直接證據證明居民來自福建省「興化府」「興化縣」,當地居民亦謂不見過去有舊式糖廠的遺跡。前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羅景川老師則認為「興化」兩字隱含「漢興夷亡」之意。

由溪埔里的「興化廍」沿產業道路西行登上山頂高地,此聚落稱為「興化廍山頂」,受限於地形,聚落可分為三大區塊,分屬興田里第1 至3 鄰,目前約有50 戶人家。興化廍山頂最早為莊姓居民墾殖,莊姓原鄉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烏石保,佔聚落總人教約九成,李姓居民較晚遷入。

目前仍留有一保存完整的「興化廍山頂莊家古厝」,與「姑婆寮山頂莊家古厝」同為大樹鄉境內重要的古蹟文物。

興化廍山頂莊家古厝

興化廍山頂莊家古厝

(二)

古厝前之高聳老樹祐聖宮為興化廍山頂的庄頭公廟,為一新建之廟宇,於民國89 年完工,主祀保生大帝,陪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五、新興

(一)

聚落庄民原居住於「崎腳」,由於它地理位置特殊,在軍事用途考量下,土地被被徵收設立兵工廠,遂於民國54 年集體遷徙至溪埔聚落北邊的高145 鄉道兩旁現址,因其為一新遷來的聚落,故稱「新興」。

本聚落屬興田里第4鄰,約40 戶,居民以陳姓為主。

(二)

福德祠為「新興」聚落的庄頭廟,新興居民原屬竹腳厝大道公廟(今稱「保興宮」)的祭祀圈,遷居新興後,因路途遙遠,於是另行興建公厝供聚落居民就近奉祀,民國86 年重修為今貌。

主祀福德正神。

小而美的福德祠祐聖宮主祀保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