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謹留功德 正德厚生

文 ◎ 黃淑芬 攝影 ◎ 柯武村

位於鳳山區的「曹公廟」。

曹公,初名僅,後為瑾,又書謹,字懷樸,河南省河內縣人。

高雄地區的田園,在拓墾早期多乏水源;淋雨則溢,旱則涸。由於地勢平坦、丘陵環列等地形特徵,故地勢低下者築堤儲水或截溪流,均名曰陂;陂有源或深而有泉者,雖旱不涸。淺而無泉,機雨水以資灌溉者,名曰「涸死陂」。

在台灣,「陂」與「埤」二字通用,指用於灌溉農地的大小水窟。

埤頭與陂頭都是指潭窟畔的聚落,因避免混淆新舊兩治,一用埤頭,另一用陂頭。左營蓮池潭畔,至今尚有埤仔頭聚落;而「陂頭」源在柴頭碑畔,但經墾殖後已無池沼痕跡,陂頭聚落遂亦成為歷史名詞。

曹公紀念亭清廷治台的最大德政是水利建設,而大高雄地區的治績,則以曹公圳的興建居首,早期的開發,因工程與結構都很簡陋,水源多屬井水、雨水、或泉水,難以掌控,在欠缺固定灌溉水源下,遍地多為看天田。

道光17 年(1837 年)曹謹奉任鳳山知縣,上任後為解決灌溉水源,遍訪縣民並親自到農地巡視,見下淡水溪之九曲塘附近溪水充沛河床低平,正可築圳導水解決鳳山縣的灌溉用水。呼籲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築圳造福子孫,結果獲得民眾的支持。

舊圳於道光18 年(1838 年) 開築,在九曲塘(一名五鳳陂,一名曹公圳頭)築堤攔水,引下淡水溪(高屏溪)入圳,坳壘石為五門,設立閘門控制水流,以供蓄水和洩水。先以兩年的時間完成一條由九曲塘經鳳山大林蒲,注入紅毛港的幹渠,圳長4 萬360 多丈可灌溉農田約2550甲,支渠44 條其中有34 條灌溉及於高雄市。

曹公祠內的對聯道光21 年(1841年)曹瑾調派現在的新竹擔任淡水同知,鄭蘭及鄭宣治、鄭宣孝兄弟, 於道光24年(1844 年)完成曹謹留下的計畫,開鑿九曲塘、鳳山經赤山灣仔內注入今愛河上源的草潭(高雄仁武區)的幹渠,命名曹公新圳。

支渠46 條灌溉農田2022 甲,灌溉及高雄市有24 條。新舊兩圳穿過高雄平原連貫舊有灌溉設施,使高雄地區的農業發展達到巔峰。知府熊本一為嘉許曹氏功績乃立碑紀事稱「曹公圳」。

曹公新舊兩圳灌溉遍及高雄市各區(旗津區除外),如楠梓、左營、三民、新興、前金、鼓山、苓雅、前鎮、小港等9 區,範圍甚廣,其影響之鉅非一般水利工程可相比。曹公農業水利會也設於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而非高屏兩縣。

後來縣民為追慕曹氏功德,於咸豐10 年(1860 年) 在鳳儀書院旁建祠奉祀曰:曹公祠,牌位上書:前任鳳山縣知縣丁卯解元懷樸曹公諱謹祿位;曹公祠歷經多次兵災樑柱塌陷,明治33 年(1900 年)日本人在今曹公路24 號重建,採北方式建築,後殿祀奉曹公牌位,中央懸有咸豐10 年(1860 年)「正德厚生」古匾一方,祠院右側立有石碑七塊,其一則為「曹公圳記」,今仍香火繚繞,憑弔與參拜者絡繹不絕。

後記:「圳」為灌溉用溝渠。《諸羅縣志》云:「不用築堤疏鑿溪泉,引以灌田,謂之圳」。也就是說「圳」是引泉水或溪水灌溉農田的人工灌溉渠。(資料取自「高雄發展史」)

曹公祠陞格為曹公廟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