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橋的風景 心靈通關

文‧ 圖 ◎ 鄭勝揚

會景何須遠

本著《會景何須遠》的題材選擇觀念,我著眼於平日上班所在地—大樹區龍目里,此地的地景地物,且就在現任里長家附近。這裡當然是每天必經之地,接近於村莊中心地段。龍目里屬於小山坡地,海拔最高約90 公尺。

整體山勢緩緩綿延分成南北二個脈絡,北邊山脈由東照山關帝廟開始往村莊延伸進來,呈現西北至東北的走向;南面山脈由小坪里靠近東照山關帝廟一端,往東北而行,地勢較高些。南北二山丘曲折蜿蜒,經過千古歲月形成山谷,中間緩坡低窪處,房舍分立,且匯聚集中在溪溝二旁,自然擁有人文薈萃內涵。

鄉下人蓋房子的觀念、想法與做法,可說是有樣學樣,同質性極高,相異之處只在於比較有錢人家搭的樓層多了幾層,所用材質較優。大體上而言,八十年代的房子,側面牆壁都以水泥漆粉刷為主,正面牆柱最講究,則以磁磚裝飾美化,其中柱子的色相以褐色系列為主。

採光通風的壁面窗戶,皆以大大小小鋁窗裝扮,陽台大寬面也以鐵窗、鋁窗或落地鋁門裝設。村景無都市家家戶戶招牌爭相比美林立、五顏六色的混亂景象。

屋頂能以鐵皮建材往上加蓋不在少數,用意在於防漏水,多了空間當倉庫或增加一、二間臥房。以上種種硬體形式設施,自然而然地帶給鄉村一貫不怎麼變的色彩基調選擇,一致的素材運用,無形中打造了屬於村莊的色澤,屬於龍目的幸福元素,顯現在地本土文化質性。

龍目里的橋約有九座,每一座都是里民生活往來村中的重要構成物,亦是人與人心靈交流的通關。沒有了它,可能就瓦解里民的沉穩、秩序的本有生活美好情態。而橋兩邊分立於街道旁的電線桿,往四面八方延伸的電線線路雖凌亂失序,卻是生活能量需求輸出必要,是文明的基本表徵,擁有著村莊原始美感。站在龍安宮前面大橋上,往南方望過去,就可以感受到此村莊一角落的景物美感。怪不得經常可看到外地來的藝術家,假日光臨龍目,立即感觸良多,當下以各種表現素材獵取美景,快慰人心!

宋朝文學家- 程顥的詩作《秋日偶成》中有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從事藝術創作,我喜歡平日生活的周遭景物,選了有橋的風景題材後,自我觀察、想像或冥想一番,祈求表現屬於自我的第二自然的創作。過程中,當然是先從統整性的分析龍目村住宅與街景形式,找出有感動性的一些代表元素。

從個人深刻了解中,感悟並詮釋龍目村莊局部的色彩以及簡化後的樣貌,表現另一層面意象美。畢竟,人的喜好是隨著時空心緒在流變,正如同隨季節更迭所自然呈現的不同美景。

《有橋的風景》此作品右側以數棟樓房為宅體,繪以黃色系列,褐色表現樹木及部分屋頂與地面,基本上與原來風貌大相逕庭,屬於感性轉化的藝術創作訴求。左側建物色彩偏灰色,街上的小樹叢以灰橄欖綠設色,並以數筆勾勒出物象大概形貌,顯出配角的次要性。中間遠處的物景,為求拉遠意圖,刻意以藍色交代出意味。而這座懸著施力於兩端的橋,以融合右側色彩搭襯方式,用幾個色塊或隱或現的示意詩情境界。

橋下的溝渠則以粗獷的暗褐色街之線條,暗示其存在,兩邊的護欄以拉動、歪斜的線牽拉帶出有動勢的樣子。右一、左二的電線桿,代表性的出現在畫面上,強化村景的熱鬧與安樂。天空則以淡綠色,跟周遭景物產生稍具對比性的彩繪形式,進一步拉開了整體空間,預期地產生柔順與豐富主題內涵的效果。

總之,明快的色彩、主觀的配色、粗獷的線條、樸拙的造景以及橋的曖昧詩境,整體搭配畫出了龍目里居民熱情的純樸美及悠閒浪漫的生活美!